You are using an outdated browser. For a faster, safer browsing experience, upgrade for free today.

碳索博物館|龜山島漁村文化館

偵碳團團員|簡英俊 鎮民代表

文/詹嘉紋   圖/湯翊羚



「哇,今天的龜山島好清楚!」從頭城望向東方,太平洋上的那座火山小島像飄遠的小舟,繫著大島子民的心。若能清晰看見,代表天氣好,心情也隨之飛揚。

向山海取經不忘本 傳承永續海洋文化

民國63年,因軍事需求,大部分的龜山島居民遷至宜蘭頭城大溪,但卻從未忘記根源來處。來到台灣時,龜山島漁村文化館代表簡英俊正值青壯23歲,如今已屆70歲的他,仍持續擔任文化保存舵手。他表示,當年社區意識到傳承歷史文化的重要,因此在民國94年,協力成立了龜山島漁村文化館。在硬體設備上,場館跟上節能減碳步伐,照明全面更換成LED,冷氣換成更節能的機型;在文化內涵上,則透過導覽活動,讓更多人一窺昔日簡樸的漁村如何與自然相互依存。

談起從前,簡英俊靦腆笑說,以前島上沒有電燈,天黑了大家就睡覺「很節能啊」。再來,他們利用野生薯榔來染衣服、染漁網。早期居民用美援麵粉袋做衣服,將薯榔削成「籤」後,取其汁液染色,可使布料變得硬挺,增加耐用度。雖然物資看似稀少,想像力和創造力卻不貧乏。比如,孩子們到山上砍柴或竹子,自製玩具「寸子」(類似木槍)、陀螺。運用竹子製作的「72角風箏」,更是專屬龜山島的獨特童玩技藝。現在,他們將這些取之自然的生活經驗設計成體驗課程,到國小上課,讓小朋友學習惜物、運用天然素材,自造生活趣味不需花錢。

而近年來,龜山島人更積極維護的還有永續海洋的精神。「我們會向漁船宣導,拖到海廢要撿回來,久了他們已習慣清理海洋垃圾。」簡英俊說。他們也從低碳旅遊著手,向遊客傳達永續漁業的海洋文化。當各地因氣候變遷,傳出魚源枯竭時,大溪漁港仍豐收,吸引很多年輕人回鄉從業。「現在的年輕人比較有永續的觀念,不像以前覺得抓越多越好。」他強調,讓漁民「自主管理」,制定休漁等制度,永續漁業資源絕對沒問題。

目前大溪漁港約有130艘漁船,98%屬於龜山島人。他們是海的孩子,從前靠海吃海,未來也將持續與海洋共存。

低碳行動

空調系統

展場1、2樓舊式分離式冷氣汰換為1級能效冷氣機,溫度控制在26~28°C,配電風扇使用,每年定期清潔保養維護2次,一年可節省約1,430度電

低碳飲食

長期推動老人共餐,使用當地盛產漁獲以及當地居民種植蔬菜作為共餐食材,宣揚在地飲食功效並減低食物運輸產生的碳排放,落實低碳飲食目標

照明設施

2樓展場使用8W-LED投射燈、10W-LED球型燈泡,1樓樓梯口使用10W-LED球型燈泡,館內均使用LED燈具,以減少耗能,一年可節省約389度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