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ou are using an outdated browser. For a faster, safer browsing experience, upgrade for free today.

碳索博物館|台灣碗盤博物館

偵碳團團員|簡楊同 館長

文/詹嘉紋   圖/湯翊羚



車子轉進田野小道,簡約素樸的四層樓建築在路邊迎接。身為一片綠野中的淺灰存在,碗盤博物館是惹眼但又近乎低調的。這看似矛盾的特質,在細細觀察後,慢慢透露出令人玩賞的況味。展現於館外,保留水泥原色的牆上,氣窗排列和外露的排水管看起來都成圖案。展現在館內,近乎無裝飾的環境,讓來自世界各國的碗盤,更顯豐富、多彩。

自造幸福屋 盛載碗盤的歷史寶庫

「雖然是簡單,但有設計過。」館長簡楊同話中藏的底蘊,來自從前工作與自學、實戰的建築經驗。約20年前,他在宜蘭仰山文教基金會,負責推動第二、第三期的「宜蘭厝」計畫。「宜蘭厝」精神,講求蓋房子得符合當地風土物候,而「其中一項概念就是綠建築」。他執行計畫,也跟著年輕建築師學了許多。

10年前,碗盤博物館成立時,原是租用他人場地,5年前租約到期,為了幫這些碗盤收藏找到新家,簡楊同找了很多地方,最後回到自己老家,運用宜蘭厝概念加上類清水模工法翻修改造。從設計、發包、施工、監造,全都一手包辦,「你以後想蓋房子可以問我」他笑說。而在他解說下,才見採光、通風處處巧思。

老家隔壁增建的新館舍,用了很多舊材料裝修,也保留部分老房子的立面結構。簡楊同指著新、舊房子之間的空隙說:「這是必須保留的碰撞距離,我留的空間比法規規定更多。」他在上頭裝設玻璃,引入自然光。白天時光線充足,減少人工照明。且全館採用的LED燈具,還分成「冬天的光」、「夏天的光」。「不一樣嘛,冬天要暖系光,但夏天再用暖系就覺得熱。」簡楊同隨意地說著講究之處。

除了燈光,他的講究還體現在風向考量,門窗、動線因應夏天風向設置,風可以自然流動進出。加上樓頂的太子樓設計,能使熱氣集中後散逸,即使無空調仍舒適。「像今天氣溫大概32-33度,坐在(大廳)這裡,沒開冷氣還是很涼。」之後,屋頂預計裝設太陽能板,對降溫會更有幫助。

「你看得出來嗎?我這裡光是磁磚就用了六、七個廠牌,有鶯歌的、西班牙的、印度的、馬來西亞的。」看似簡單,實則藏著層層心意。永續不是大道理,而是觀察體會、珍惜資源的實踐。一如館舍裡的碗盤,視之平凡亦可,但在慧眼之下,個個都閃耀著光輝,是常民生活及工藝歷史的見證。

低碳行動

再生能源

利用閒置屋頂設置太陽能光電系統,產生之電力大於館舍自身所需,綠能發電的同時也達到屋頂隔熱效果,一年可產出約20,075度電,再生能源佔用電比例達260%

照明設施

1、2樓展示廳使用10W-LED球型燈泡、8W-LED投射燈,電梯內照明使用10W-LED球型燈泡逃生指示使用LED燈具,館內皆使用LED燈具,以減少耗能,一年可節省約2,059度電

低碳建築

館舍全棟採用類清水模建築方式,灌漿澆置完成拆卸模板後,表面不再作任何粉飾或裝修,以降低營建碳排放。清水模工法是讓混凝土自然呈現出原始的模板質感,不使用任何貼磚及塗料,並且能夠快速吸熱、散熱調節室內溫度,達到冬暖夏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