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ou are using an outdated browser. For a faster, safer browsing experience, upgrade for free today.

碳索博物館|二結穀倉稻農文化館

偵碳團團員|吳鴻銘 執行長

文/詹嘉紋   圖/湯翊羚



「叩隆叩隆~叩隆叩隆~」火車經過二結穀倉稻農文化館時,奔馳輪響穿過窗戶,在挑高空間中迴盪。1928年興建,陸續蓋至1935年才完工的穀倉建築群,包括事務所、儲穀倉庫及碾米工廠。在社區爭取下成為宜蘭縣定古蹟,幾乎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建築構造。

智慧老穀倉 走入節能新時代

「我雖然不是那時候的人啦,但以後期使用來說,通風、採光都有很好的效果。」執行長吳鴻銘幽默地說。蛻變為遊客休息、社區交誼客廳的事務所,充滿從建築氣孔溜進來的新鮮陽光和空氣。這幢磚造房舍挑高4.2公尺,開了許多特殊的窗,吳鴻銘指著其中一扇說,那是無卡榫的上下推窗,框框內裝了兩個與窗戶等重的鉛錘,可以隨心所欲推到想要的位置。這樣的好處是窗戶能盡量做大,搭配開放式屋架,熱空氣往上集中,室內空氣對流更好,自然涼快。

尚無冷氣的時代,順應自然的傳統智慧至今受用,但轉型為展示功能的穀倉建築,仍須為了遊客的舒適度裝設空調。評估節能效益時,吳鴻銘笑說,「我們被建議說要把牆封起來,讓冷房效益更好。」但目前決定維持現狀。他解釋,此處位於蘭陽溪畔,夏季常起大風,傍晚尤盛。因此以事務所來說,人少時都是舒服的,有必要才會開空調。至於重點展示區域的穀倉,因參觀者最多,故在原先已具備散熱、通風功能的太子樓設計上,再加裝排風扇,使熱空氣對流更有效率,對流較不好的底層則依靠空調。「我們也會看現場狀況,人多才啟動空調,不會長時間運轉。」

「其實我們滿努力讓大家知道,過去怎麼面對微型氣候。比如說,穀倉如何透過建築設計來除濕?」一是雙層設計,將稻穀儲藏在中間,旁以大迴廊阻隔外來濕氣,下大雨也不怕。二是架高地板,當大量稻穀產生濕熱,搭配竹編管、牆上排氣孔及上層無蓋儲藏的散熱設計來因應。

午後陽光灑落,採光通透,吳鴻銘在陳列著豐富米食及社區文化的展間,說著館內已換上節能LED燈。新舊並陳,照亮昔日,與社區、環境共存的穀倉將繼續啟發來人。

低碳行動

空調系統

汰換展示間老舊分離式冷氣2台為1級能效冷氣機,每年定期維護保養以提高冷氣運轉效能,降低空調使用能耗,一年可節省約6,709度電

水資源

館內馬桶使用具省水標章器材,減少水資源浪費,一年可節省約60度水

自然通風

館舍完整保留建築體既有通風設計,如太子樓、氣窗孔與高架地板等,透過引入室外氣流排出室內熱空氣形成自然通風循環